新加坡人可说是极为注重饮食,但想要做个道地的吃货,光是品尝美味佳肴可是不够的。跟随我们的新加坡饮食习俗和文化指南,深入了解本地根深蒂固的餐饮习惯、餐桌上的惯例,像个道地的新加坡人一样品尝美食。
1. “chope”位不输本地老手

穿梭于新加坡任何一个小贩中心时,可能会看到桌子或椅子上放着纸巾包或甚至是雨伞。
这是新加坡人用来占位的独特方式,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不贵重的物品来占位。
这种不言而喻的占位 (chope) 习惯已成为新加坡人找桌位的简单方式,省去了拿着餐盘等桌位的麻烦。
下次到小贩中心时,如果看到餐桌上放着一包纸巾或雨伞什么的,千万别傻傻地坐下来,因为这代表桌位已有人“chope”了。
2. 用道地语言聊美食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本地人所用的俚语也被称为“新加坡式英语” (Singlish) ,可谓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大杂烩。像 Makan 、dabao 和 shiok 都是本地食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些用词。下面让我们通过直译过来的意思来了解一下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
- Makan 源自马来语,表示吃,经常被用作动词。比如,一个人会问“you makan already?”,意思是:“你吃了吗?”
- Dabao “打包”是食物外带的意思,经常用作答语,比如, “I’d like to dabao a packet of chicken rice”(我要打包一份鸡饭)。
- Shiok 用于表达满足和高兴的情绪。这个词可用于多种场合,但经常会听到人们在享用一顿美味大餐后用它来表达满足感。例如,您可能会听到人们说:“The chicken rice at Katong Shopping Centre is sooo shiok”(加东购物中心的鸡饭太赞了)。
- 这个词还可以用来回答类似这样的提问:“How’d you find the lor mee (noodle dish served in a thick starchy gravy) at Old Airport Road Hawker Centre?(你觉得旧机场路熟食中心的卤面(浓汤肉汁面)如何?” “It was so shiok, will definitely return again!(太好吃了,下一次还会再来。)”
3. 学用尊称,让自己人气直上

第一次来新加坡的游客可能对本地人称呼年长者为“uncle”(叔叔)和“aunty”(阿姨)的叫法感到有些疑惑不解。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亲属关系。这是新加坡年轻人对长辈表示礼貌和尊敬的称谓,这种文化观念在亚洲大多数地区都很常见。
所以,买东西的时候,如果遇见比自己年长的小贩摊主,不妨试试像本地人一样这么称呼(不过如果对方年纪跟自己差不多,就别那么称呼哦)。对方很可能会回敬一个友善的笑容,说不定还会给你加菜!
4. 掌握道地饮品术语

新加坡属于热带气候,炎热的天气没有比喝上一杯冷饮更痛快的事了。勿洛坊食阁 (Bedok Marketplace) 和亚当路熟食中心 (Adam Road Food Centre) 等各小贩中心的饮品摊档也总是排起长长的人龙。
新加坡的生活节奏快,为了提高点餐效率,本地人时常会使用别具特色的本地俚语。使用这些俚语点餐是非常有趣的体验,也代表了您已融入了本地文化。
参考以下的实用指南(括号内为发音),让您轻松学会如何像本地人一样点餐:
- Teh [发音:tey]:茶
- Kopi [发音:ko-pee]:咖啡
- C [发音:see]:淡奶, 比如,“kopi C (咖啡 + 淡奶)”或“teh C(茶 + 淡奶)”
- Gao [发音:ow, 加上 g 音]:特浓,比如:Kopi gao(浓咖啡)。
- Siu dai [发音:see-ew dai]:少糖
- Kosong [发音:co-sew-ung] :什么也不要。点饮品时,意为不加糖或不加奶
- Peng [发音:peh-eng]:冰。这个词可以与以上任何一个饮料搭配使用。例如:“Kopi peng”意思是冰咖啡,“Teh peng”意思是冰奶茶。
熟悉了这些词语后,就可以轻松点更多样的咖啡种类了。想测测您的熟练程度,试试点一杯 kopi C gao kosong peng(加浓冰咖啡,加淡奶不加糖)。怎么样,是不是很容易!
5. “煮炒”美味,情感交流

作为一个以亚洲人为主的国家,新加坡人将用餐视为一种社交活动,这一观念贯穿在人们饮食的方方面面。
Zi Char 来自福建话(闽南语),意思是“煮炒”。这个词指的是华人家常菜式,最好是与一群亲友共享餐食。
聚会用餐最受欢迎的必点本地菜包括辣椒螃蟹、咕噜肉以及新加坡国菜海南鸡饭。
这里有无穷无尽的美食等您来发掘,您可以先去一趟老巴刹 (Lau Pa Sat) 、麦士威熟食中心 (Maxwell Food Centre) 和黄金坊熟食中心 (Golden Mile Food Centre) 的“煮炒”摊热热身。
6. 融入其中,感受新加坡人的国民消遣——吃美食和排长队!

如果用餐和排队可以列为一个奥林匹克项目,那热爱美食的新加坡人铁定能拿金牌。
在千禧一代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词意为“害怕错过”)出现之前,新加坡人早已加入了赛道,不过我们称之为“being kiasu”(怕输)。如果看到小贩摊前有一排长长的队伍,说明这摊的美食肯定值得排队等候。
7. 将托盘放回正确的归还处

本地小贩中心十分受欢迎,人潮也汹涌,因此多数的小贩中心都在特定角落设置托盘归还处。新加坡鼓励食客为他人着想,在用餐后自行归还托盘、餐盘和餐具。
清真和非清真食品分不同区域,记得把托盘归还到正确的归还处。
8. 了解本地餐饮礼仪

新加坡拥有多元文化历史背景,多种族和多元文化融汇交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土生华人*等。不同种族的饮食文化会有一定的差异,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餐饮惯例:
- 筷子的摆放:避免将筷子竖插在饭碗里,这样看起来会像华人上香祭祖的传统习俗。
- 用手吃饭:在马来和印度菜肴中,会有一些用手吃饭的场合。如果遇到这种场合,在吃饭、传递或拿放任何食物时,记住不要用左手(在这两种文化中,都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 关于小费:餐馆欢迎食客在用餐后给小费,但如果不给也不会被认为不礼貌,因为账单通常已包含了服务费。
- 与长辈一起就餐:和本地人一起聚餐时,邀请长辈先动筷是一种礼节。
*“土生华人” Peranakan 源自印度尼西亚 / 马来语,意指 “土生土长的人”,主要指海峡殖民地时代南下的华人移民和本地的马来 / 印尼原住民通婚生下的后代。